close


郭道暉 “法治三老”之一,著名法學家,現年86歲,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副主任等職務
  四中全會首提建設“法治體系”
  公報摘要1  ●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5大體系: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6大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專家解讀▶▶▶
  一字之差標誌重大轉型
  四中全會《公報》闡述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焦洪昌認為,“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概念,這意味著中國在法治建設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模式可以照抄。”
  “我們的法治,不僅是按照什麼樣的道路走,還要有實現怎樣的目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漢明認為,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同於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它意味著法律不僅要制定出來,還要遵守和落實。從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的邁進,一字之差,標志著黨治國理政理念的重大飛躍和治國理政方式的重大轉型,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跨越。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李步雲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所,“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的,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 新京報首席記者 關慶豐
  ■ 對話

  “公報明確依憲治國

  依憲執政是最大突破”

  “看到依憲治國的表述很欣慰”
  新京報:該如何理解四中全會《公報》提到的依法治國總目標和重大任務?
  郭道暉:明確總目標和重大任務,有利於指導“依法治國”治國方略繼續推進,不走回頭路。但是,究竟該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哪些內涵、哪些內容,這需要探討。
  新京報:作為首個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全會,四中全會《公報》相當於依法治國的“路線圖”。你覺得亮點和突破是什麼?
  郭道暉:《公報》明確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強調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這是最大突破。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幾次講話都提到了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四中全會是將講話內容融入到了《公報》中。
  今年8月,我也對媒體說過,單提依法治國還不夠,應該把依法治國提高到依憲治國,希望四中全會能從憲法高度解決這個問題。晚上看到《公報》關於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表述,我很欣慰。
  “四中全會《公報》亮點很多”
  新京報: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亮點?
  郭道暉:《公報》提出“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這是重大進步。
  憲法監督制度方面的欠缺,是1982年憲法不完善的地方。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理論界提出過多個方案。
  比如對於違反憲法的行為,有人建議由最高法承擔審查的職能;有人建議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之下設立憲法監督委員會。
  我的想法是由政協承擔審查的職能,因為政協相對超脫。可是,如果賦予政協對違反憲法行為的審查權,就等於將政協現在擁有的參政議政和監督權力,上升為程序性的權力,所以這個方案最起碼一段時間內不能實現。
  新京報:對於依法治國的前景,你有何期待?
  郭道暉:《公報》亮點很多,不少我們之前一直強調的問題,這次都明確了。比如剛纔講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憲法監督制度。此外,還有約束權力方面的內容,比如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司法改革方面的內容,從律師中招錄立法工作者,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等等。
  黨的全會《公報》提出的都是原則性、總體性的安排和部署,這些安排和部署如何具體實施?怎樣能真正落地?這才是關鍵。 新京報首席記者 王姝
  ■ 縱深

  黨的重大會議17年6提“依法治國”
  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提“依法治國”起,已走過了17個年頭。17年來的4屆黨代會、兩次黨的中央全會,6提“依法治國”。被尊為“中國法學三老”的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李步雲、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顧問郭道暉等知名學者接受新京報專訪時都表示,每次黨的重要會議對於“依法治國”的表述的變化,折射出執政黨對治國理政方式的探索過程。
  十五大

  首次將“依法治國”升為“治國方略”
  十五大首提“依法治國”時,採用的表述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979年,李步雲與人合寫了《論以法治國》,開了“依法治國第一腔”。他回憶說,論文發表後就引發了圍繞“人治”和“法治”的激烈討論,這場大討論一直持續到十五大召開前夕。因此,十五大報告關於“依法治國”的表述雖然只有14個字,但這14個字是我國法治史上的里程碑,將依法治國提升到了“治國方略”的戰略高度。
  五年後的十六大,對“依法治國”的表述已經增加到了57個字:“善於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李步雲認為,十六大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由此,民主、法治、人權等人權方面的內容,從以往“精神文明”的範疇中獨立出來,提升了“依法治國”的戰略地位。
  2007年召開的十七大,對“依法治國”的表述為“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並提出“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李步雲認為,十七大召開前,2004年憲法修改時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寫入憲法。十七大報告還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些人權保障的思想,融入到了十七大提出的‘依法治國’理念中,形成了‘依法行政’等提法”。
  四中全會

  進一步明確“依法治國”路線圖
  2012年十八大召開時,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等。
  李步雲認為,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全會對“依法治國”的上述新提法,將依法治國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將如何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具體化,明確了“路線圖”。作為首個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四中全會,昨日發佈的《公報》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
  郭道暉認為,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依法治國”的路線圖,“依法治國首先要維護和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公報明確提出‘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這是最大亮點”。 新京報首席記者 王姝
(編輯:SN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zxdzyrnqkvt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